青島市各大幼兒園已開園半個多月了,回到集體生活的孩子們經常會爆發一些小沖突,比如互相爭搶玩具、抓咬推攘對方等。我們又該如何處理孩子的這些糾紛,家長“護犢”強出頭?命令口吻呵斥孩子?還是采取更加符合幼兒心理成長的方式?記者邀請了青島市幼教專家為家長、教師支招。 孩子間發生抓咬推攘,家長該怎么辦? 案例:兩名孩子不約而同挑選到同一件玩具,并發生爭斗,其中一名孩子因而被推倒在地,大聲哭泣起來。而家長在得知情況后也相互指責起來,說著對方孩子的不是。 專家分析: “其實在集體活動中,娃娃都有可能發生爭搶同一個東西的行為。”因為對于早期的孩子來講,還不足以通過語言能力來處理與其他孩子的人際關系,這時孩子在互動與交流之中可能會產生一些情緒化的行為,比如抓咬或者是推攘。而在沖突結束之后,孩子雙方都會感到難受和委屈,“如果家長在這個時候再指責對方孩子,更會讓他們內心產生心理負擔,不利于成長。” 教育誤區:家長為孩子“強出頭”批評孩子,并教育他們如何主動反擊。或者當“法官”,代替孩子給出解決的辦法。 合適做法:家長應理智地問清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主動詢問孩子,“你認為這個事情該怎樣處理呢?”將主導權還給孩子,讓他們自己解決沖突與矛盾。家長可以為孩子提供溫暖和慰藉,讓孩子明白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理解和原諒。 孩子愛扯人頭發,這種行為正不正常? 案例:娃娃剛入園,有的孩子無緣無故扯其他人的頭發,或者是做出抓咬的行為。
專家分析:1歲到3歲的孩子沒有很高的認知水平,他們會以一種自然或天生的反應來表達喜歡對方,雖然這些行為看似比較“暴力”,“其實如果娃娃有這種行為,家長應該感到高興,因為孩子已經有了與人要交往的意識。”隨著年齡增長,孩子隨著語言功能的發育會逐漸忘記抓咬的行為方式。 教育誤區:家長命令式地告訴孩子,“不許抓!不許扯頭發!不許這樣做!”因為看似暴力的行為其實是幼兒初次探索世界的方式,粗暴的批評糾正可能會產生負暗示,這樣會導致孩子出現人際交往障礙,或是開始變得自閉,不愿與其他人過多交流。 合適做法:家長可以采取正向化的行為來矯正幼兒“暴力”。當孩子開始想要抓咬時,老師和家長首先要理解娃娃渴求交往的感受,同時以另一種行為方式來轉移孩子的交流習慣,“比如與孩子擊掌,勾手等。” 青島家教會時刻關注育兒信息并及時跟各位家長分享,希望對孩子有所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