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親子沖突的主要表現和原因
青春期的少年如果與父母缺乏良好的溝通,會導致親子沖突越演越烈。而這些沖突涉及學業、交友、家務、消費、裝扮和隱私等幾個方面。親子沖突主要表現為意見分歧、誤解、行為約束、吵鬧。
孩子步入青春期以后,他們的生理與心理會發生急劇變化,而身體形態的變化最為明顯,在外形上已經接近成人,這就使青少年增加了許多心理體驗的欲望。在青春期有另一個生理因素對心理發展起著極大的作用,那就是性的成熟,男孩和女孩的第二性征越來越明顯。性的逐漸成熟,促使青少年產生性意識,這就使青春期的個性發展出現很多變化。
美國著名的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E.H.Erikson)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將持續一生,其形成和發展過程可以劃分為八個階段,其中的第五階段是青春期(12~18歲),這個階段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時期。一方面青少年本能沖動的高漲會帶來問題,另一方面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的沖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在社會集體中所占的情感位置。這一階段的危機是角色混亂,所以青春期被心理學家稱為“危險期”,步入這一時期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生理上的成熟,使青少年產生了成人感,接人待物希望從自己的意愿出發,渴望身邊的人把自己當作成人看待,有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埃里克森的人格終生發展論認為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
青春期的孩子觀念和想法與父母常常不一致,同父母的關系也產生了微妙的變化,一方面處處希望表達自己的意見,能像成人一樣被接納;另一方面又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認同和幫助,表現出既要依靠父母又想擺脫父母的矛盾心理。這時候,如果父母有過強的權威意識,就容易引發孩子心理上的抵觸情緒和不信任感,產生分歧和距離。父母在高權威意識的情況下與孩子進行溝通,效果不佳,因為溝通的方式無法平等,其目的不是商量,而是為了更好地控制孩子,這會加重親子之間的隔閡和矛盾。
二、傾聽與共感打開親子溝通之門
傾聽和共感是心理咨詢的兩大基本技術。傾聽,是為來訪者疏泄情緒的前提。只有真正做到了聆聽,才能體會來訪者的感受,真正做到共情,從而幫助來訪者。共感是要求咨詢師把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放在一邊,暫時站在來訪者的角度上去體會事件和對方的感受。有時僅僅是傾聽,來訪者就能從自己的敘述和宣泄中,找到自己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從而自我判斷、自我覺察和自我成長。這也是人本主義心理療法的代表人物羅杰斯 (C·R·Rogers)開創“來訪者中心”的依據。父母應該是孩子愿意傾訴和求助的第一心理咨詢師。
在青春期親子交流中,傾聽并不僅僅是“聽孩子說話”,更重要的是一種認知和態度,也就是在孩子生氣、哭泣、發脾氣、吵鬧或恐懼的時候,理解孩子的煩惱,給孩子提供一個情緒宣泄和心理康復的渠道,用傾聽和安慰幫助孩子度過精神和感情上的困境,從而舒緩緊張和壓力,增強自信心和自控力。共感就是父母嘗試去體驗孩子內心世界的能力,設身處地去感受孩子的內心,達到對孩子境況的心領神會。這是對父母教育能力的一個挑戰,父母的教育能力包括了解孩子、評價孩子、保護孩子、協調與孩子的關系等多方面的能力。在親子交流中,如果父母不傾聽、不理解往往容易造成孩子的社會化障礙。正如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埃什爾曼所言:“嬰兒長大后可能成為罪犯,可能成為教師或體育明星,但無論如何,他們首先要學會怎樣滿足自己的基本需要,知道如何同別人交往,學會掌握判斷哪些行為是社會所要求和允許的。總而言之,他們必須先要學會怎樣做人。”而家庭是孩子進行社會化的第一場所,父母的失誤容易造成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最需要家庭中成年人幫助時得不到幫助,造成他們從兒童步入成年的社會化過程不完全。
青春期孩子的每一個“非正常”表現的背后都會有一個正當的理由。他們是在宣泄心理或身體上的創傷所引起的負面情緒,也是在呼喚成年人的關注和幫助。從孩子的角度來講,父母的共感能給孩子提供一個自由表現自己的機會、一種感情的接納和寬容的氣氛。這樣的氛圍不僅可以幫助孩子順暢地進行自我表達,而且更能感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納,從而產生一種滿足、愉快、輕松的感受,這種感受又會鼓勵孩子繼續表達內心,透露心聲,使親子關系在平和、溫暖的溝通中得到改善。所以,當孩子有反常表現時,父母應當通過傾聽給孩子以最好的關注。具有共感力的傾聽要求父母要克服權威意識,用平等的心態去聆聽孩子的想法,用耐心和寬容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內心,對于不符合自己看法的觀點和孩子過激的言語,父母不要急于作價值判斷,也不要急于下斷言,更不能發火。在靜靜聽完孩子訴說、獲得完整的信息之后,再以商討的方式與孩子交換想法,提出一些可以幫助孩子澄清困惑的建議。在交談的過程中,適當的空間距離、目光接觸、短暫沉默、身體語言等等都是都是協助傾聽的手段,這些手段對于更好地共感孩子,理解孩子有極好的推動作用。所以父母要善于用目光、表情、愛撫的動作去傾聽孩子,鼓勵孩子進行表達。父母善意的目光可以讓孩子明確地感受到自己的每一句話父母都感興趣,讓孩子感覺到被尊重和理解,從而滿足青春期孩子被認同的心理需求。在寬松平和的氣氛下,在父母的微笑中,孩子會敞開心扉與父母交流,甚至無話不談。
青春期的少年追求獨立,希望擺脫父母的限制和約束,但仍然對父母有特殊的依戀,把父母當作最重要的人,渴望在情感上得到父母的支持。所以交流中的問答非常重要,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盡量要以開放式的提問為主,少用封閉式的問題給孩子被命令、被審問的心理壓力,避免引起孩子的抵觸情緒。可以多用“可不可以?愿不愿意?你怎么想的呢?這樣考慮你認為如何?”等等征求意見式的問話方式,讓孩子體會到平等、尊重和支持,使談話變得有親切感,讓孩子愿意盡情向父母傾訴。 三、傾聽與共感搭建親子信任之橋
親子溝通需要父母根據孩子表達的內容,適時地用語言表達出共感,及時把感受和想法反饋給孩子。孩子遇到挫折,并有消極的想法時,是最需要父母理解和支持的時候,也是建立信任的關鍵時機,這時父母不必急于講道理,而應該以情感表達為重,可以設身處地地感受孩子的委屈、難過、傷心和不容易,并說出這種心理感受,當孩子看到、聽到、感受到父母作出這樣的反應時,會真切地感到被理解和被關心,還有一份帶著安全感的支持,所以更愿意盡情向父母傾訴內心的苦悶和煩惱。良好的交流不僅要共感,還要給孩子一定的心理能量的支撐,所以在孩子傾訴完,情緒也穩定后,要與孩子一起探討問題的原因和解決方法,讓孩子在討論中作出判斷和選擇。這種有傾聽,又有支持的共感會讓孩子倍感溫暖和信任,進一步融洽了親子關系。
為了發揮傾聽和共感的神奇效果,增強青春期的親子信任感,父母可以在相信、尊重、理解、賞識的原則上和孩子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這四大原則是親子溝通的四大支柱。
1. 相信孩子。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孩子有照顧自己、保護自己、正確處理學習、生活和人際關系的能力,相信孩子有上進之心,有良好的品德和進步提高的意愿。
2. 尊重孩子。要像對待成人一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不會再簡單地服從和遵守父母的命令,要善于無條件傾聽孩子的心聲。不要事事包辦,要讓孩子在經歷成功和失敗中自我成長。
3. 理解孩子。盡可能理解孩子的言行舉止,他們的判斷和想法意見可能常常不切實際甚至荒唐,父母可以不同意,但在否決孩子意見的同時,要表達出對他的理解。 4. 賞識孩子。不要拿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要對自己孩子的優點和成功給予及時的鼓勵,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要為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和每一次成長感到開心和安慰。 |